新春焕新韵·锦绣重庆年 “非遗”贺新春 拉满浓浓年味
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日子,凝结着中国人民最温暖的情感记忆。浓浓的年味中,有“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的团聚之喜,有“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的祈盼之情,还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鼎新之意。2025年蛇年,我们迎来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而新春佳节,常常也是民俗非遗轮番上演、美美与共的大舞台,今天的节目,一起来看民俗、赏非遗,过大年。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铜梁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灯龙舞之乡,铜梁龙舞萌芽于唐代,发展于明清,《铜梁县志•风俗篇》中记载了铜梁龙舞的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舞与巴渝的民间信仰、节庆习俗紧密结合,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的铜梁龙舞,分为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龙灯舞主要包括大蠕龙、火龙、稻草龙、荷花龙等十个品种;彩灯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十八学士、亮狮、开山虎等十二个品种。2006年,铜梁龙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蛇年春节,以“非遗贺新春 古城过大年”为主题的民俗活动,在铜梁安居古城启动,活动推出了非遗展演、非遗大集,汇聚了重庆各地的绝活,万州狮舞、南川板凳龙、石柱玩牛、铜梁火龙,让观众在浓浓年味中,一览巴渝大地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
巴山渝水孕育了无数千古传承、魅力无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铜梁龙舞。曾四次登上国庆庆典舞台,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的火龙表演,游龙穿行在1000多度的铁花中,火树银花,绝对是一场视觉盛宴。铜梁龙舞的姊妹——铜梁龙灯彩扎,也不简单。120多种龙灯系列产品,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此次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咱们重庆的铜梁龙舞,还有梁平木版年画都是出了力,这两项春节相关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参与了申报工作。看了舞龙,咱们再去梁平,看看梁平木版年画传承人,他们笔下的中国年。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样式,寓意喜庆吉祥,在民间广为流传。不少地方有农历春节贴年画的传统习俗,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愿景。起源于明嘉靖年间的重庆梁平木版年画属于套色木刻版画,以画面鲜艳而沉着古雅、丽而不媚独树一帜,最为独特之处是人物不分男女老少,均在脸上腮部涂上一笔椭圆的桃红,称作“开脸”。
梁平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和浓郁的民间气息而深受人们喜爱。年画上常常描绘着喜庆生活的场景,如丰收的田野、欢乐的家庭聚餐,以及寓意吉祥的动物、人物等。这些年画不仅装点了家庭,更成为春节祥瑞的“底色”。
过春节,年味儿浓郁的仪式之一便是换春联、贴年画。梁平木板年画既演绎着久远的传说,也在传承创新的今天花样翻新,在重庆,不只是年画,荣昌的夏布、折扇、垫江的石雕,彭水的蜡染,奉节的木雕,城口的漆艺、大足的和香……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丰富多样的非遗技艺还衍生出众多文创产品,更是为欢度春节的“中国式”体验增添了无数魅力。这个春节,我市各地都推出了丰富多彩的欢庆活动,我们再一起去看年戏、赏年灯、赶年集,过一个花样翻新的新年。
在重庆和湖北交界的土苗山寨,红火热闹的“村晚”,成为各族群众的“新年俗”。
在渝中区,历时三年打造修缮的鲁祖庙传统风貌区迎来开街,为市民再添一个“春节游玩的打卡地”;在南岸区长嘉汇购物公园,3000㎡沉浸式灯会格外璀璨,十余位非遗手艺人选取滚灯、走马灯、飞鸟祥云、蜀绣纹、连钱如意纹样等经典中式元素,结合新颖的艺术造型,将城市妆点得美轮美奂;在永川区,当地推出2025松溉古镇焕新生活季系列活动 ,这个春节,古镇灯景升级,夜色下,飞檐翘角与绚烂光影完美融合,再现“白日千人拱手,入夜万盏明灯”的盛景。古镇还升级新玩法,游客可在古镇老街随机偶遇花灯姑娘、茶寮老板、书画摊老板、油坊老板娘、马帮成员等表演型NPC。在演出者的引导下,体验“走街串巷”的随机感与丰富的游玩性。
“新春新景开新宴,看取新年乐事绵”,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隆重、最有民族特色、最有恒久魅力的节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厚重春节文化深深根植于国人心中。春节,也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正如诗中蕴含的新意,“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新的一年,让我们带上美好祝愿,向着春天进发,重庆第1眼也将与您一路同行,祝大家蛇年大吉,万事如意!节目最后,再来一起致敬传统,感受中国年。
( 责任编辑:王铎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