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天下大足》热爱源于生活 他们是生活的写照
2月21日至23日,舞剧《天下大足》将在重庆大剧院开启全国巡演的首站,在官宣时便备受观众期待,被称为“2025年必看舞剧”。据了解,舞剧起初仅在重庆演出两场,开售后一天之内便售空,人气火爆程度可想而知。为了回应广大剧迷的呼声,重庆大剧院加开了一场演出,这才有了首轮首站3场演出。
《天下大足》的2025年巡演计划已经公布:从2月份起,先后在重庆、成都、南宁、合肥等11座城市进行50场巡演,整个2025年将进行100场巡演。早在2024年12月底,《天下大足》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时,就收获了大批观众的热爱。《天下大足》为何如此受欢迎?
作为中国四大石刻之一,大足石刻有个不同于其它石刻作品的典型特征,就是它的民族化、生活化、世俗化。大足石刻,将“人民”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大足石刻凝结着传承久远的工匠精神,也承载着深厚的中华审美,其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典范。“开山化石,励志图新”,这八字不仅是对大足石刻鬼斧神工、匠心独运的生动描绘,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图腾的深刻体现。
基于大足石刻这一文化瑰宝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舞剧《天下大足》从珍贵的历史文物中汲取创作灵感,用舞剧唤醒沉睡的文物,让文物“活起来”,通过现代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在舞剧《天下大足》里,大足石刻的元素丰富,各色形象跃然而出。大足石刻的崖壁上,市井百态栩栩如生,热闹中也包含着行孝扬善、崇明尚德的谆谆告诫。北山第125龛媚态观音、北山第113龛水月观音、石篆山12号龛的志公和尚、宝顶山第17号龛的吹笛女、第20号龛养鸡女、牧牛图、沽酒女等形象,都在舞剧《天下大足》中得以艺术还原,实现让造像走下崖壁,走上舞台。无论是取谐音于星云法师的“福满人间”与大足石刻题记里“文氏”“伏氏”46名工匠姓名的男主人公“小福”,还是一众设计灵感源于石刻的工艺工序的角色——负责构思与制图的“师父”、以精雕细磨工艺为原型的“老铁”和“小学徒”、以拉粗胚工序为主的“大力”、脱胎于书丹工序的“秀才”、负责测绘的“和尚”等,生动鲜活的匠人群像在舞剧《天下大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家庭关系与个体成长,与温婉却以柔克刚的“师娘”、风情万种的“老板娘”、泼辣的“刀妹”等多面形象的川渝女子群,共同构成了一面充满烟火气的南宋川渝生活图景。当“爱情”“亲情”“友情”“兄弟情”等人间真情被浓墨重彩地渲染于舞台,当“小家”“家园”“家国”三重主题随故事发展递进演绎,在舞剧里挑战强叙事性,让有的观众惊呼“好一台充满人味儿的戏”!
聚焦于大足石刻背后的平凡工作者,以此剧致敬华夏文明史中的平凡匠人,在舞剧《天下大足》的舞台上,以“照见自己,照见众生”为主题的舞美设计让很多观众惊喜。舞台左右高悬着两块被风化的崖壁造像硕大的镜面在拓宽舞台视觉空间的同时,既似一面崖壁,也若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映射并记录着古今传承的匠心,将崖壁众生与当代人民深刻链接。舞台在古朴神秘的光影交错间,在古老的崖壁造像与现代数字艺术相结合的虚实相生里,观众感受着岁月凝固于石间的未完诗篇,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匠心精神之传承。在舞台见崖壁众生相,赏万家灯火景,铭记匠心的力量,相拥人文与自然的共鸣。
“如果朋友们在看到剧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百姓后,能记得大足石刻最独特之处便是它的“生活化”,那就是主创们最感动的事情之一。”舞剧《天下大足》的编剧马洪湉谈起,至今记得在项目建组之初,主创们就对大足石刻这座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的创作尝试:试过它纵向上始于唐朝、兴于两宋、传承于明清的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试过它横向上以唐朝刺史韦君靖、南宋高僧赵智凤、民国学者杨家骆、当代文保人郭相颖等创作者、保护者、传承者为脉络的叙事;试过它深向上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碑文为背景的故事——但是,随着主创们越深入大足石刻,就越坚定了“人民”才是大足石刻最独一无二的主题。或许,很难再寻觅到一个石刻宝库,能比大足石刻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富有人间烟火。
正因为大足石刻的生活化与世俗化,所以崖壁上的造像很多来自于工匠们日常所见的百姓。或许就是在一个个平凡的清晨或傍晚,他们将生活的喜与悲,凿上千年不倒的崖壁。
( 作者:王铎翰 )
( 责任编辑:王铎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