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平:字门拳 无声书写生命的律动

“夫人体之至弱者,禀受先天之不足耳。既先天不足当即用后天培补之功。培补之道,在养其精神,精神一足,则气血充盈于体,虽至弱之躯,可变为强矣。”这段话出自于《字门拳谱》,道出的也是字门拳的内涵与益处。

杨贤仁(中)和师兄弟在一起练习字门拳。熊伟/摄

作为一种练拳与练气相结合的拳术,字门拳讲究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文人弱士皆可练习。该拳术崇尚“道法自然”,把“无为而无所不为”贯穿实战、运功练习,既强调外在身体运动型的锻炼,又强调内在调气息的锻炼,即“精、气、神”的培养,最终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目的。

杨贤仁在表演字门拳中的枪术。熊伟/摄

前不久,字门拳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被列入梁平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日,记者采访了字门拳第三代传承人——杨贤仁,他在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间,以一种自然的姿态,无声书写生命的律动,尽显这项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

上世纪30年代末,集武术、医术于一身的河北沧州人、少林寺武僧教头马森云,来到梁平行医为生、收徒授艺,其传授的字门拳能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和提升人的精神,易练好学、防卫健身,现已传承五代,弟子遍布梁平区各个乡镇并走向其他省市。

杨贤仁的师兄在表演字门拳。熊伟/摄

俗话说:“练拳能得法,功效自不差。”得法即正确地掌握基本要领,对初学字门拳的人尤为重要。练功者,首练八素也。一曰,精神也;二曰,姿势也;三曰,方法也;四曰,身法也;五曰,手眼也;六曰,劲力也;七曰,呼吸也;八曰,节奏也。

杨贤仁(右)在指导弟子练习字门拳。熊伟/摄

杨贤仁告诉记者,字门拳的套路以八个字命名“残、推、援、夺、牵、捺、逼、吸”,故称作“字门拳”。这八个字实际上就是技击对抗中的八大手法:残者疾也,推者吐也,援者救也,夺者擒也,牵者吸也,捺者按也,逼者阻也,吸者吞也。

与手法相对应的即身法,“方、圆、扁、侧、吞、吐、浮、沉”,讲究刚柔相济,柔中寓刚,圆活连贯,如太极拳般以天下之劲柔,弛骋天下之劲坚。似在峰云山涧,看天高云阔,听风声涛水,与周围气息相通,化为层层鼓荡气韵;或是明月皎皎,有客踏月寻拳,煮酒烹茶,点到为止的推手,又是另一种静思与潜修。

杨贤仁和师兄弟们一起练习字门拳。熊伟/摄

“练习字门拳时必须全神贯注,只有精神集中,才能做到心静,心静才能专心、有耐心。”杨贤仁说,拳是贴着心的,离开了心,拳也就没有了生命,练拳讲究的就是心境。

在如诗如画的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杨贤仁站桩片刻,开始打一套拳,于一开一合择中而运,一收一放由中而发,一动一静从中而变……无声舒展,淡然收尾。气息从外在肢体到深层的五脏六腑,再丝丝渗透进骨缝关节,犹如湖面泛起的点点波光,静静地让身体渐渐松软、聚敛圆满;又仿佛一缕阳光照亮体内所有的关节,在这份松柔中感受到从身体深层慢慢渗出汗珠,没有勉强、没有吃力,从容平顺、轻灵开阔。

杨贤仁在表演字门拳中的刀术。熊伟/摄

拳是用身体思考的武学,安静闲适的心境与舒缓自然的拳式交融汇合,让人沉浸于一曲无声的音乐、一首无言的诗篇,待到收势的那一刻,静静地体悟这份恬淡,是生命的律动,亦是拳的原味。

正如杨贤仁所说:“练拳没有特别神秘之处,在合适的环境里,让身体放松到一定程度,加上思想的境地,符合自然的规律。在激昂的时候使人想到平静,在低谷的时候使人想到奋进,没有别的秘密。”历练、翻腾,渐渐舒展,最终归于平静,其精、气、神所表达出的律动美,令人回味无穷。

杨贤仁的弟子在表演字门拳时腾空而起。熊伟/摄

守护精神家园,留住文化根脉。经过五代传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字门拳这项非遗文化,领略到了武术的内涵,并用它来强身健体。这也让我们更加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精心呵护下,字门拳这项非遗文化定会绽放得越来越精彩。

( 作者:谭燕 熊伟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区融媒体中心   )

(  责任编辑:陈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