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林业+金融”新模式 推动第5号总林长令落地
近日,我市发布第5号总林长令,聚焦加快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提出在金融工具创新、生态价值量化等方面实现突破。各地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盘活林地资源,抓实抓细第5号总林长令落地见效。
在丰都县青龙乡,白茶基地已进入投产采摘期,油茶种植也于去年底启动。通过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项目获得了400多万元资金支持,让当地林业特色产业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
重庆业典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生产运营部负责人蔡勇说:“光是春茶采摘,不算附加值,基本上是在2500到3000元左右的亩产值。”
作为改革试点,丰都县依托农业发展银行发放12亿元贷款,目前已流转集体林地16万亩,覆盖15个乡镇,有效提升了林农、企业、村集体的积极性。
丰都县林业局林业正高级工程师杨国林说:“通过银行来扶持林业产业,由原来的、简单的采伐木头来获取收益,现在是立体的,我们通过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以及采摘和森林康养来获取更多的收益。”
生态价值量化,也是各地探索的重要方向。梁平区从生态供给、调节、文化三方面进行评估,为林业生态资源赋予量化价值。不久前,双桂集团就基于核算成果,将1053亩林地生态价值纳入评估,成功向银行抵押贷款。
双桂集团董事、财务总监涂小军介绍,按照传统的林权制度模式,老百姓他是向银行申请不了贷款,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对这个林地进行流转,办理了使用权证,通过vep的核算,产生的价值就可以用作向银行提供抵押。
梁平区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邱景娇告诉记者,对全区的林业产品进行了全核算,核算出来梁平区生态产品价值是718.2亿元,充分运用好现在核算出来的一个结果,特别是跟绿色金融银行这样子的联动,鼓励多种的经营主体,开展一些林业经营项目。
市林业局改革处处长刘洪平表示,通过落实第5号市总林长令,进一步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改革成果,打造大仙女山片区的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包括“林木+复合共生”的发展模式、还有林业金融票据,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廖梦然 周庆 特约记者 刘先华 周洁)
( 责任编辑:杨雨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