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起风景】创新:重要策源地
跃迁之道,要在创新。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川渝正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系列报道《双城起风景》,今天继续关注。
2024年1月,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发布数据,其用户数量已达1280家,服务范围覆盖全国45座城市。在位于重庆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借助成都超算中心计算资源和技术服务能力,验证汽车外形的时间从之前两到三个月,缩减到两三天。
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着力构筑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
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联合微电子中心研发的芯粒硅桥晶圆工程样片完成交付,成为中西部唯一一个拥有该项技术的企业;在200多公里外的西部(成都)科学城,科技创新同样捷报频传:四川天府新区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公共平台已投入试运营,可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失效分析、可供性试验、测试服务、工艺设计服务等公共服务。
随着科创元素加速向西部科学城聚集,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全面开花。在巴蜀大地,11个国家大科学装置、5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西部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已经落地建设,有的已经产出了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截至目前,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数量已达3个,累计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基地32个。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设立,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超瞬态实验装置、国家应用数学中心、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开工建设,在先进核能、生物医药、空气动力等多个领域形成原始创新集群。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平台项目的密集落地,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科技策源地功能持续显现,吸引着“孔雀西南飞”。截至目前,川渝已汇聚两院院士90位,高新技术企业2.6万家。
创新成果不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更应是“生产线”上的产品、大市场里的商品。在通用技术集团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纳米时栅技术研发的高精密位移测量产品,已经应用到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上,企业产品生产线单线年产量达到5万套,正在实现“换道超车”和进口替代。
释放创新潜能、完善创新生态,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出炉。川渝累计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161个、资金超过1亿元,形成超级智能汽车平台、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一批创新成果;共同设立50亿元科创母基金,协作深化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推动“重庆英才服务卡”“天府英才卡”服务内容对等互认,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挂牌成立重庆知识产权法庭,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为国家级专利导航工程支撑服务机构,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人才双向离岸创新创业新机制获评全国最佳案例。
(重庆广电-第1眼TV综合报道)
( 责任编辑:王铎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