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不把“历史遗留问题”留给历史
服务大局,聚焦民生,这里是《今日关注》。房屋产权登记,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美好生活向往的保障。然而,武隆区江口镇焦村坝移民安置点的村民们,为了办理房产证,前后跑了十三年都没有结果。今年六月,《今日关注》聚焦了当地群众遇到的这一痛点难点。新闻播出后,武隆区成立工作专班,完成了大部分的房屋产权登记工作。这所谓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如何得到化解的?新官又是怎么理的旧账?一起来看《关注·回音》。
11月4日,记者再次来到武隆区江口镇焦村坝,12栋灰白相间的移民安置房已经粉刷一新。见到记者到来,不少村民高兴地晒出了新办下来的房屋产权证。
记者:你们是第几批拿到房产证的?
武隆区江口镇焦村坝安置点村民:第一批。
记者:大概是什么时候呢?
武隆区江口镇焦村坝安置点村民:7月15日拿到的,确实感谢你们,要不是你们,我们直到现在都没得到房产证。
另一位武隆区江口镇焦村坝安置点村民说:“八月十几号,我们的房产证就已经下来了,感谢你们,十几年没办下来产权证,这是我们的期待。”
这样一本房屋产权证,村民们期盼了十三年。早在2011年,村民们就搬进了这处“政府规划、村民自建”的移民安置房。房屋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给这些居民楼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一层风貌层。然而,在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时,村民们被告知,由于风貌层的存在,导致房屋超高、超面积,产权证的办理由此陷入僵局。在《今日关注》报道相关情况后,武隆区召开了政府专题会议,组织江口镇党委政府、区规自局等相关单位,成立工作专班,建立“焦村坝移民点历史遗留问题房屋产权证登记台账”,设立应批、应建、超占面积等项目清单,进行数据比对,把这处移民安置点的83户移民,分为了“规划范围内”、“超面积30%以内”、“超面积30%以上”三个类别,进行分级、分类、分步处置。记者看到,村民们拿到房屋产权证上,对于房屋的“风貌层”部分有明确的说明,“不计入建筑面积”。“风貌层”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由此得到化解。
“我们江口镇对焦村坝安置点的83户进行摸底排查,分类分级进行规范处置,截至目前,已经办理了70户房屋产权登记。”武隆区江口镇有关负责人杨世兰告诉记者。
目前,移民安置点的83户村民中,已经拿到了房产证的是70户。剩下的13户,是因为房屋存在其他超建、超占情况。当地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案。
武隆区不动产登记中心主任邓芙江介绍:“ 这13户没有办的原因,主要是除了风貌层以外,还存在着超占和超建的情况。我们现在也正在与相关部门积极商讨,对超建超占的行为进行处理过后,对房屋合法的部分进行产权登记。”
武隆区相关部门也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将认认真真处理好旧事,积极妥善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避免因为单位和部门人事变动,导致群众事务推进不力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们意识到历史遗留问题不解决,就会永远地摆在那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严格事前的审批、事中的监管、事后的执法监督,不让问题成为历史遗留问题。”武隆区江口镇有关负责人杨世兰说。
新闻报道后的两个月内,大部分村民都拿到了期盼十三年的房产证。“历史遗留问题”要如何应对?“武隆区解决江口镇移民安置点办证难题”这一个鲜活的案例表明,党委政府统一推动,哪里脱节哪里接,就可以分门别类,对症下药。不把“历史遗留问题”留给历史,这也是我们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
( 责任编辑:王铎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