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 抓发展】填补航空发动机维修空白 重庆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再添新力量

航空维修产业是兼具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是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一环。作为全国第七个拥有全链条民航发动机完整维修能力的城市,重庆正不断通过填补空白,打造更加完善的航空产业链。拼经济,抓发展,跟随主持人看新重庆工作室,去见识一场飞机“外科手术”。

第1眼TV主持人丁军来到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海航E2机库,看到一架西部航空编号为6790的飞机,它执行过从重庆飞越南河内,从郑州、合肥飞泰国曼谷航线,在空中飞行时间已经达到4.5万个小时,现在它正在机务工程师手中进行着一项高难度手术——航空发动机拆解。

海航航空技术(重庆)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朱斌毅向丁军说道:“您看到的就是飞机的‘最强心脏’航空发动机,它重达3.5吨,在您来之前,我们已经工作4个小时了,通常拆卸这么一个发动机,我们大概需要5-7个小时。”

朱斌毅介绍,以前他们都是送到国外维修,动辄花费数百万美元,虽然国内也有维修点,但要等待维修窗口期,动辄一个月,现在重庆终于有了自己的航空发动机大修厂,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

位于西永综合保税区的瑞航(重庆)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项目一期EPC项目,项目总面积达8500平方米,是重庆首个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其投入与运营,标志着飞机发动机不能修在重庆成为历史。

瑞航(重庆)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副总裁毛志东:“发动机从飞机上摘下来,我们会在发动机维修工作站里把它分解为30000个零件。我们大修一台发动机,收入是800万美元。”

第1眼TV主持人丁军:“800万美元?就是咱们重庆也能挣这笔钱了?”

瑞航(重庆)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副总裁毛志东:“是的,是的。”

瑞航(重庆)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副总裁毛志东告诉丁军,他们现在正在做风扇叶片拆装工作,“您现在看到的只是三组,是我们肉眼能看得到的,我们还有看不到的风扇叶片,是用孔探检查的方式进行检测。”

瑞航(重庆)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生产部孔探工程师王强:“现在我把孔探的探头伸进了高压涡轮的区域,我们发现这个高压涡轮叶片叶尖区域有一个隔热涂层的脱落。”

第1眼TV主持人 丁军:“从影像上看,脱落的面积还不小。”

瑞航(重庆)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生产部孔探工程师王强:“这个是放大了几十倍的情况,长度可以精确到0.1毫米。”

工程师介绍,仅以发动机叶片维修举例,就涉及到增材修复、涂层恢复等多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长期都掌握在国外原生产厂家手里。现在,如此庞大的基地落户重庆,可以预见,重庆完备的制造业基础将和航天级的精密制造产生更多联动效应,呈现更多创新成果。

瑞航(重庆)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延春表示,瑞航发维的成立,不仅填补了重庆市在航空高附加值产业上的一个空白,还标志着重庆市成为全国第七个具备民航发动机全链条维修能力的城市,预计在2030年左右,他们将形成年产百亿级生产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探访的这个基地,从开工到投用耗时不到半年时间,它的背后,是重庆过硬的自身实力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拼经济,抓发展,不断增强实力,不断填补空白,这就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李臻 袁梦 洪志昳 丁君军 熊健越 特约记者 郑颖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