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丨面向“十五五”,重庆如何集成放大优势?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即将开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在中国气势恢宏的现代化进程中,“五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刻度。一个大国的“五年”,是擘画蓝图、凝聚共识、迈向复兴的宏伟航程;一座城市的“五年”,则是融入大局、勇担使命、砥砺前行的奋进之路。

“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建议》有多处涉及重庆的部署,释放出清晰信号。未来五年,重庆将面临哪些新机遇?面向“十五五”,重庆如何集成放大比较优势、后发优势?

▲8月18日,两江新区照母山。澄澈如洗的蓝天与错落有致的摩天楼群相映成趣。特约摄影 王加喜 摄/视觉重庆

图片

精准定位,是重庆集成放大优势的逻辑起点。

从发展方位看,“十五五”时期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积厚成势、整体跃升的关键阶段。这意味着,重庆的“四梁八柱”将不断细化迭代,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窗口期。

从发展基础看,“十四五”打下的坚实基础,为重庆“十五五”的战略布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利的条件。不妨先来看一下重庆过去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单”:

“十四五”以来,重庆经济总量稳步扩增,GDP年均增长5.7%,成为中西部首个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科技创新活力迸发,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10.9%,投入强度从2.11%提高到2.48%,居西部第2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开放通道持续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网络拓展至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81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线路增至50余条,累计开行量突破2.2万列……

从发展主题主线看,重庆高度重视、反复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把总书记赋予的“两大定位”作为推动我市“十五五”发展的“纲”和“魂”

“纲”和“魂”的定调,表明了重庆“十五五”规划的战略方向、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都要围绕“两大定位”展开,在更好服务全国大局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8月20日,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成渝)、长江黄金水道三大国际物流通道重要物流节点和联结点的鱼嘴站,一片繁忙。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图片

整合资源,是重庆集成放大优势的关键环节。

重庆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无论是横向的区域比较,还是纵向的历史比较,都具有显而易见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愈发明显;

面积达8.2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000万人,城市规模超大;

制造业产业体系健全,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行业,产业基础雄厚,是当之无愧的全国制造重镇;

集水、陆、空、铁、公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于一体,建成全国首个“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国际“枢纽城”的成色越来越足;

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相对较低,政策支持力度大,创新创业环境优良,发展空间广阔;

…………

今日之重庆,随着“两大定位”不断做实,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将持续巩固拓展。对重庆而言,未来的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把多重优势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进而更好地转化为发展胜势。

比如,在顶层设计上,推动战略与空间整合。要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在全域内统筹国土空间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持续推进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协调发展”城镇体系,强化区域板块协同,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再如,在实践路径上,推动产业与创新整合。要聚焦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持续提升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能级,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完善“416”科技创新布局,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8月21日,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嘉陵江实验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进行相关测试。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图片

动态优化,是重庆集成放大优势的必由之路。

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一座城市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在实践中持续动态优化、把握机遇,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实际上,无论是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地位,还是国家级利好政策的频频加持,抑或是市场主体和创新人才的青睐,重庆发展的特色优势十分明显。

当然,这些优势不会自动转化为竞争优势,如果不利用好还可能会丧失。因此,重庆要注重迭代升级,不断增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新优势。

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做好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谋划,进一步明确在国家高质量发展版图中实现争先进位的关键领域、目标任务和实践路径,加强向上沟通衔接,积极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系统构建与完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闭环体系。

另一方面,要强化目标导向,对标对表中央要求,结合重庆实际,科学制定跳一跳够得着、可操作能落地的工作目标,在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全力打造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标志性成果、加快建设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更好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时代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历史在接续奋斗中谱写新篇。面向“十五五”,重庆机遇无限,唯有从精准定位、资源整合和持续优化三个维度协同推进,方能有效集成并持续放大优势,进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重庆担当、贡献重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