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 被锈蚀的整改通知

聚焦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发展、助力执政,这里是《今日关注》。近段时间,有人向我们栏目反映,说在忠县花桥镇,有一家养牛场的排污治理长期不到位,给周边土壤、水体环境造成持续影响,当地群众多次投诉,却收效甚微。今天的节目,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份被锈蚀的整改通知。

六月底,记者在忠县花桥镇龙坪村看到,耕地上、沟渠里、小河中……到处都是淤积的粪污,两三米高的干粪堆,从养牛场一直蔓延到耕地里。当地群众介绍,前两天的一场大雨冲刷后,环境还算好了不少。他们在下雨之前,用手机拍摄的这些视频,看上去更是触目惊心。

忠县花桥镇龙坪村村民:“养牛场间隔两三天又排牛粪,排到下面河里鱼都死光了,臭得不得了。”

忠县花桥镇龙坪村村民:“热天还是能闻到臭味,哪个来管嘛。””

当地群众说,最近这些年来,受到养牛场的影响,周边一带长期都是臭气弥漫,蚊蝇滋生,生活环境很受影响。他们多次向忠县生态环境局、花桥镇政府投诉这一情况。

忠县花桥镇龙坪村村民:“环保局我反映过多次,特别是今年,这十几天就反映了四五次,没有人来管。”

这处公示牌上的内容表明,这个养殖场肉牛的存栏数量不超过200头,用于消纳粪污的土地面积有500亩。那么,养殖场真实的肉牛存栏量是多少?场内的污水处理设施、废弃物处理设备的运行是否正常?为了进入场内一探究竟,记者电话联系了养牛场负责人。

记者:“我们想进去看一下,环保设施整改得怎么样?”

养牛场负责人:“好,一会就回来。”

在等待了十多分钟后,几名男子急匆匆赶到这里。然而,一见到记者,对方的情绪就有些激动。

春生养牛场管理人员:“请你们离开,请你们马上离开,环保没有来。”

记者:“(环保)对你提整改要求没有?”

管理人员:“没有来,环保没来过。”

记者:“从来没来过吗?”

管理人员:“从来没来过,环保,你是哪里的?”

记者:“看清楚证件,重庆电视台的,莫抓,莫动手。”

管理人员:“拿过来看。”

记者:“莫动手,看可以,莫动手,不要抢我机器,”

管理人员:“我凭什么打你。”

由于遭遇阻拦没能进入养牛场内部,场内设施设备的运行情况到底如何,记者暂时不得而知。而忠县花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家养牛场目前的排污情况是否符合标准,他们不好给出结论。

忠县花桥镇人大主席周殿源:“这个不能简单评价达标不达标,我客观说,这是养殖场,我们肯定要去督促整改。刚才说它是个动态过程,比如说存栏量多的时候,没做好,粪污堆积了,处理不及时,它就可能造成不达标。”

养牛场的排污状况,确实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但在当下是否达标,却不是一个可以模糊的概念。如果当地镇政府真的关注养牛场动态的状况,那是不是做好了动态的、持续的监管呢?

忠县花桥镇党委书记王顺丰:“按照我们的职责,每个月要巡查。”

记者:“但是看起来污染的情况,不是存在了一个月两个月。”

忠县花桥镇副镇长周何川:“刚才彩钢棚那个挡板,它不是拿来挡牛粪和牛尿的,按照规范来说,牛粪和牛尿是不能超过挡墙的。”

记者:“结果它超过了。”

有群众认为,如果当地政府真的做好了动态、持续的监管,养牛场的废弃物就不会锈蚀了彩钢围栏,掉落到外面的道路上。忠县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负责人承认,他们这几年,曾多次接到过群众的举报。

忠县生态环境局执法支队三大队大队长陶运发:“在2024年12月10日,我们也接到群众投诉了。”

记者:“当时也到现场去了。”

忠县生态环境局执法支队三大队大队长陶运发:“也到现场去了,我们今年去的时候,他确实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去年12月,忠县生态环境局给这家养牛场发了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经营户对干粪乱堆、粪污流入河渠污染环境的问题进行整改。可结果如何呢?

记者:“就是没有整改。”

忠县生态环境局执法支队三大队大队长陶运发:“对。”

直到今年5月,当地群众仍然在反映同样的问题。忠县生态环境局再次来现场检查时发现,养殖场的污水、粪污处理依然存在漏洞。记者采访时,也就是在去年12月下发整改通知的半年多以后, 忠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承认,养牛场的排污治理工作仍然存在问题。半年前的这份整改通知,似乎就像是养牛场的彩钢围栏一样,被锈蚀了。

记者:“那我们怎么办?”

忠县生态环境局执法支队三大队大队长陶运发:“我们正在准备立案查处,一个是乡镇、农委,我们三家,可能要加强对这个养殖场监管巡查的频次,如果发现违法行为,我们肯定是严惩不怠。”

记者:“总结起来,我们对前面做的工作打个分吧?你觉得能得多少分?”

忠县生态环境局执法支队三大队大队长陶运发:“这个不好说。”

村民反复投诉的无奈,整改通知“发了不起作用”的尴尬,暴露的是基层监管的缺位。美丽重庆的肌理,是由无数个龙坪村这样的微观单元拼接而成。养牛场的粪污需要清运,被污染的沟渠需要清理,责任机制的阀门更要拧紧:那就是让养殖场明白“发展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让监管者恪守“监管不是走过场”的底线。唯有如此,才能让美丽乡村的愿景真正照进现实。